星期二, 5月 16, 2006

兩代之間

記得小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奶奶就會問:"今天老師教什麼?" 有時候我會隨口跟她說:"老師沒有教什麼",有時候我會加油添醋胡扯一通。現在外甥如果回家來,我媽會問他:"這次月考有沒有進步?" 外甥要不就是傻笑回應,要不就簡單兩個字:"沒有"。

隨口問問得到不是很誠懇的回答,問的人不期望得到真正的答案,回答的人也覺得這問題有問跟沒問差不多,但是這樣的對話,現在從我的角度來看,奶奶真是個偉大的教育家,即使她不識字,對我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態度的影響卻遠超過國小教師退休的媽媽。用簡單一點的方式來解釋,奶奶問我"今天老師教什麼",不管是她想了解"我在學校學到了什麼",還是她想讓我自己回想一下"我在學校學到了什麼",她所關心的是今天去學校之後的我跟去學校之前的我來做比較有什麼樣的差異。然而我媽問外甥"月考有沒有進步",卻是讓外甥去比較"這次月考跟班上同學表現的比較"與"上次月考跟班上同學表現的比較"之間有何差異。換句話說,奶奶比較的基準是不同時間點的我,媽媽比較的基準點卻是外甥班上的同學。

跟自己賽跑,別跟別人賽跑。

第一名的迷思

前一陣子獨自到一家中餐廳吃飯,隔壁桌是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差不多念幼稚園的小男孩在吃飯,年輕媽媽很有耐心等小男孩吃完碗裡的食物之後,拍拍手對他說:"好棒喔!你第一名!" 不久之後,另一位媽媽帶了另一個小朋友來加入他們,小男孩很得意對剛來的小朋友說:"我是第一名!" 那位小朋友就不服氣了,很不高興地說:"我才是第一名!" 接下來兩個小朋友就為了誰是第一名爭得面紅耳赤,旁邊兩位尷尬的媽媽只好安撫小朋友說:"好好好~兩個都是第一名"。

從小我們就被成要以當第一名為榮,以贏過別人為傲。第一名的前提是什麼?就是有人是第二名第三名...如果沒有其他的人來做比較,第一名其實也就等於是最後一名。因此,在這個社會當中,我們從小到大一直不斷地主動或被動地跟別人比較。在家裡要當第一名,在學校要當第一名,出了社會要當第一名... 到底第一名有什麼意義? 站在同樣的基準線上起跑,最快達到終點的當然是第一名,但是站在不同的起跑點時,誰說先到達終點的就一定是第一名? 即使是一樣的起跑點,終點不同的時候,最晚到達終點的也不見得就是最後一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是現代為人父母為孩子做決定時最常說的一句話。輸贏難道有這麼重要嗎? 為什麼要用大人愚蠢的主觀認定來抹殺掉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質,起跑點各個不同;每個孩子有自我人格發展的差異,跑的速度與路徑有所差異;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同,終點人人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與別人相比較有什麼意義?

不可諱言的,競爭是促進努力的動力之一,但同時也可能是進步的阻力。為了贏過別人而產生過重的得失心很容易蓋過完成任務的喜悅與成就感。如果贏了別人卻輸了自己,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