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12, 2006

減輕壓力,好嗎?

最近教科書一綱多本的話題又引起熱烈討論,許多家長認為一綱多本反而讓學生必須要多看幾本教科書,家長也怕學生有些其他版本教科書當中的內容"沒學到",為了以防萬一,乾脆全部都買,卻增加經濟上的負擔...
我今天並不是想要發表我對一綱多本或是單一版本教科書的看法。對一個好的老師來說,教科書並不是重點,教學方法才是需要考量的項目,一綱多本只是多了一道選擇教科書的手續,對老師而言是多出來的工作項目,反而壓力是加在老師身上的。其實學生的升學壓力並不會因為教科書而有所改變,如果不信的話,做個研究來分析學生壓力來源就可以知道了。
近年來對於教育議題的討論總是集中在教改是否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但是,大人們一味地想盡辦法要減輕孩子的壓力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壓力,如果以物理的角度來看的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成對出現的相對關係,當作用力存在的時候,反作用力才會存在。假設孩子是一個皮球,當有外來壓力存在時,皮球會變形,但也對應此壓力產生抗壓的反作用力,因此變形的皮球在外力消失的時候會回復原形;假如沒有外來壓力,皮球也就沒有相對應的反作用力產生。對孩子的學習而言,反作用力就是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當被動學習的壓力小的時候,孩子的主動學習動力就變小,學習成效也就降低許多,這樣好嗎?一個皮球如果一直維持原狀沒有經過適當的外力拍打,很容易彈性疲乏,久而久之當一個普通大小的外力加諸在這個彈性疲乏的皮球上時,皮球一下子就破掉了。孩子也是一樣,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為了怕孩子受到太多挫折而過分保護,當有一天孩子必須面對社會上各種壓力時,他要怎麼辦?
不要將教育的問題簡化成升學管道,基礎教育是為了孩子社會化作準備的過程,而不是充填各種知識的工廠;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不是六歲到二十二歲的升學補習班。

星期三, 10月 18, 2006

傳達與接收

好一段時間沒有來po文章了,因為忙於實際執行與觀察我這幾年來所學與理念;結論是,我的想法大致上符合現實狀況。怎麼說呢?我一直認為「教」與「學」沒有很大的相關性,也就是說,一個老師怎麼教跟學生怎麼學其實是兩回事。理由是「教」這件事是要「傳達」某種訊息,如果「教」與「學」有絕對相關的話,表示學生可以完全「接收」到老師所要傳達的訊息。但實際的狀況是,老師傳達出來的訊息,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都被學生所遺漏、誤解、忽略掉。
以我本身的經驗來當例子好了。我要我的學生交一份作業,請他們把期中報告要做的設計架構圖畫出來。結果16個學生裡面只有一個同學畫出我想要看到的架構圖。要他們交這份作業之前,我花了「可能不夠多」的時間跟他們說明設計架構圖,也開放了時間讓他們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問清楚,從作業派出去到交作業有兩個禮拜的時間,他們有問題的話也可以隨時email來問;可是我在兩個禮拜內完全沒有收到任何詢問的訊息。當同學們把他們的「架構圖」呈現在課堂上,大家發現每個人對「架構圖」的解讀都不太一樣的時候,才開始說「我在做的時候不太了解老師要的是什麼架構圖」、「我可能誤解了老師的意思」、「我記得老師上課的時候說要概念圖」等等。我非常能夠理解這種狀況的發生,我也不會因為學生畫錯了而不給這次作業的分數。我會以愉悅的心情來看待這些烏龍作業,畢竟了解與發現問題才能夠做修正,才有機會進步與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我的學生都是成年人,而且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成年人;試想,同樣的狀況在中小學的教室裡又會如何?一份作業得到這麼多不同的回應,那一本課本的知識「傳達」出去學生又能夠「接收」多少?

星期一, 8月 28, 2006

今與昔

週末和我媽一起上美容院,我媽去燙頭髮,我去修剪一下。小小的家庭式美容院只有一位師傅,所以我先讓我媽上捲子和藥水,然後我可以趁她燙髮的時間修剪頭髮。我還在旁邊等待的時候,一個年輕媽媽帶著兩個小男生進來了,哥哥看起來還在上幼稚班,弟弟黏在媽媽身上像隻小無尾熊。等我媽上完捲子,輪到我坐到鏡子前洗髮剪髮時,兩個小朋友開始不耐煩,無尾熊也從媽媽身上下來,跟哥哥跑來跑去又吵又鬧。正在幫我剪頭髮的師傅帶著一點同情地說:「我看你帶這兩個也夠你受的了!」我忍不住要開口:「這也不過才兩個,想想看學校老師一個人帶三十幾個。」我媽也說了:「三十幾個算什麼?想當年我剛出來教書的時候一班還有七十個學生哩!」我跟美髮師不約而同:「現在的小孩跟以前可不一樣呢!」想當年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上課了就乖乖坐好,老師說不能動就不敢亂動,上課也沒有人敢說話;現在的小朋友哪坐得住?

就這樣我跟我媽還有美髮師三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在討論現代老師難為,那位年輕媽媽大概以為我們在講他的小孩,拼命在旁邊斥責蹦蹦跳跳停不下來的小朋友,還一直說:「這裡有老師喔?老師會罵人喔?」理髮師發現情形不對,趕忙解釋:「我們不是在說你喔?我們是在講一般的情況啦!」後來年輕媽媽大概一方面覺得臉上掛不住,一方面也真的無法控制他的小孩,所以就把兩個小孩帶出去了。理髮師就很感慨地說:「現在的家長都這個樣子,自己的小孩不管教,可是別人看不過去講一下都不行。」

社會的演進就是這個樣子,能怎麼辦呢?只能認清現狀,想辦法在現狀中找尋適合現代社會的教育方式。縱使懷念GOOD OLD DAYS,也不可能強迫學生及家長接受二十年前的思想和作法。雖然我一直覺得教改得從人心改起,但是除了家長的想法之外,老師們也應該認清與接受社會在改變的事實,才能跟得上社會的脈動,來教育出符合新時代的主人翁。

星期二, 5月 16, 2006

兩代之間

記得小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奶奶就會問:"今天老師教什麼?" 有時候我會隨口跟她說:"老師沒有教什麼",有時候我會加油添醋胡扯一通。現在外甥如果回家來,我媽會問他:"這次月考有沒有進步?" 外甥要不就是傻笑回應,要不就簡單兩個字:"沒有"。

隨口問問得到不是很誠懇的回答,問的人不期望得到真正的答案,回答的人也覺得這問題有問跟沒問差不多,但是這樣的對話,現在從我的角度來看,奶奶真是個偉大的教育家,即使她不識字,對我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態度的影響卻遠超過國小教師退休的媽媽。用簡單一點的方式來解釋,奶奶問我"今天老師教什麼",不管是她想了解"我在學校學到了什麼",還是她想讓我自己回想一下"我在學校學到了什麼",她所關心的是今天去學校之後的我跟去學校之前的我來做比較有什麼樣的差異。然而我媽問外甥"月考有沒有進步",卻是讓外甥去比較"這次月考跟班上同學表現的比較"與"上次月考跟班上同學表現的比較"之間有何差異。換句話說,奶奶比較的基準是不同時間點的我,媽媽比較的基準點卻是外甥班上的同學。

跟自己賽跑,別跟別人賽跑。

第一名的迷思

前一陣子獨自到一家中餐廳吃飯,隔壁桌是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差不多念幼稚園的小男孩在吃飯,年輕媽媽很有耐心等小男孩吃完碗裡的食物之後,拍拍手對他說:"好棒喔!你第一名!" 不久之後,另一位媽媽帶了另一個小朋友來加入他們,小男孩很得意對剛來的小朋友說:"我是第一名!" 那位小朋友就不服氣了,很不高興地說:"我才是第一名!" 接下來兩個小朋友就為了誰是第一名爭得面紅耳赤,旁邊兩位尷尬的媽媽只好安撫小朋友說:"好好好~兩個都是第一名"。

從小我們就被成要以當第一名為榮,以贏過別人為傲。第一名的前提是什麼?就是有人是第二名第三名...如果沒有其他的人來做比較,第一名其實也就等於是最後一名。因此,在這個社會當中,我們從小到大一直不斷地主動或被動地跟別人比較。在家裡要當第一名,在學校要當第一名,出了社會要當第一名... 到底第一名有什麼意義? 站在同樣的基準線上起跑,最快達到終點的當然是第一名,但是站在不同的起跑點時,誰說先到達終點的就一定是第一名? 即使是一樣的起跑點,終點不同的時候,最晚到達終點的也不見得就是最後一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是現代為人父母為孩子做決定時最常說的一句話。輸贏難道有這麼重要嗎? 為什麼要用大人愚蠢的主觀認定來抹殺掉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質,起跑點各個不同;每個孩子有自我人格發展的差異,跑的速度與路徑有所差異;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同,終點人人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與別人相比較有什麼意義?

不可諱言的,競爭是促進努力的動力之一,但同時也可能是進步的阻力。為了贏過別人而產生過重的得失心很容易蓋過完成任務的喜悅與成就感。如果贏了別人卻輸了自己,值得嗎?

星期三, 3月 29, 2006

問與答的哲學

我跟大部份台灣學生一樣, 每當老師要我回答問題的時候, 我就會像剛撈起的蛤蠣一樣, 緊閉嘴巴不講話。剛開始的時候是真的沒唸書,有唸書之後又因為沒自信不想在同學面前丟臉;到美國去唸書之後,各國同學都非常踴躍發言,我也就樂得不用太出風頭;到最後,即使我有自己的見解,我也僅止於聽聽別人的看法來刺激我的思考,而不會在眾人面前發表意見。像我這樣的學生,其實是不太好的,愛面子又自私,不願意在課堂上和同學老師分享我的看法。我也有我的苦衷,我的反應不夠快,我認為思考性的東西必須要反覆推敲,從各個角度來分析,然後還要思考如何將腦袋裡的東西用語言來表達出來。這是需要時間靜下心來做的事,我沒有辦法在上課的過程中進行思考。

問問題也是一樣的,如果問題的答案是很明確的,某個地方找得到答案的,這樣的問題提出來問人家,是不是表示自己懶得找答案,希望別人直接給你答案? 或是應該要問"哪邊可以找到這個答案"? 如果問題的答案是不明確的,是需要智慧的判斷與分析的,那這樣的問題又怎麼能夠期望人家立刻給答案呢? 如果馬上有答案的話,除非這個人早就想過這個問題,或是他已經被問過同樣的問題好幾次了,否則馬上得到答案是不是會有被應付了事的感覺?

同事昨天跟我說她班上有個很特別的學生,開學第一堂課她都還沒有開場白,那位學生劈頭就問:"老師,為什麼人一定要競爭?" 同事說她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每次上課那位學生都用帶有攻擊性的態度問些奇怪的問題。我問她:"那為什麼你不問看看他有什麼想法? 問看看同學有什麼想法?" 她說這種方式行不通,問號一丟出去一定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全班低頭不語。

我後來仔細想想,那位同學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它建立在一個不合實際狀況的假設當中。事實上,人,不一定要競爭;當問題的假設是有問題的時候,要怎樣求得正確的答案? 如果依照錯誤的假設來回答,那答案會對嗎? 如果用合乎常理的立場來回答,那是不是答非所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