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06, 2005

Scientific Literacy

我實在不知道這個標題該怎麼翻譯,國內應該是有人引進這個觀念,但是我涉獵不多,實在是很抱歉。照字面上來解釋,literacy是識字之人,相反詞就是文盲,所以scientific literacy應該指得就是具有科學知能的人。

這個詞是老美大力鼓吹的,可是老美自己就為了這個詞的定義爭論不休。具有科學知能的人到底要“具有“到什麼程度?到底又要“具有“些什麼內容?這個東西到底是要幹嘛的?是一個教育目標?還是一個教學方法?或是一個學習過程?當全部的問號搞在一起的時候,爭論這個真是一場混仗。

我認為的scientific literacy比較偏向我指導教授的想法。我認為那是一個教育目標。一個科學教育者應該要有減少社會上的科學文盲為己任的想法,而不是以創造出最多科學家為目標。所以scientific literacy是希望經過教育過程後,人們可以利用科學知識、技能、以及科學精神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因此科學教育應該著重在了解這些科學知識的應用,以及如何由已知的事物來獲得未知的答案。不過另一派的人想法就不是如此。因為literacy這個字,因此他們認為science literacy是要訓練出可以運用科學語言與其他人溝通,並且能夠了解其他人所談論的科學相關話題的人。如此一來,科學教育的重點變成語言傳達科學知識,並訓練人們可以運用語言與其他人溝通這些已知的科學知識。

這種事沒有誰對誰錯,口號喊了這麼久,大家老早就忘了是誰先講的了,所以沒辦法把始作俑者挖出來說清楚講明白。不管是哪邊的擁護者,反正只要把自己立場講清楚就行了。只是我有點擔心,我那位美國同學的口試委員裡面有兩種派別,就算他如何熟練語言的運用與邏輯的推演,又如何能讓兩派人馬都同意他的說法呢?

星期二, 10月 04, 2005

漫談科學的本質

當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課題的時候,看到一堆沒有做過深入的科學研究的未來自然科老師在課堂上討論如何進行科學研究,老實說是有點不屑。那時候我心裡想著:你們這些人懂什麼科學?沒做過實驗還能討論科學的意義與科學方法?然而這幾年來的接觸與思考,我才了解到科學的本質對一個科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遠大於實地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可以不用在意什麼是科學的本質,因為他本身具有的科學知識與技術足夠支持他的研究工作;一個科學教育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科學知識,卻需要教導下一代去學習科學,因此他需要去了解的是科學這個學門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不同處,了解什麼是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教導下一代分辨科學與非科學的方法。

科學的本質所探討的,狹義上來解釋,就是科學方法。記憶中國中與高中自然科學課本第一冊,不管是生物還是物理化學,第一課一定都是在講述科學方法:觀察研究、蒐集資料、提出問題、提出假說、實驗印證、形成學說、形成定律。這些第一課的內容通常都不會考,有時候老師連講都懶得講就直接跳過,反正大家只要記得科學方法有這幾個階段以及順序就好了。但是,如果這些這麼不重要的話,為什麼所有自然科課本第一課都要提到這些?這些考試不考的東西跟那些考試要考的東西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首先,在大部分自然科課本裡面所提到的科學方法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科學方法的順序是有其邏輯上的意義,但是並不是階級式的。學說並不是因為很多實驗印證之後形成的,定律更不是因為學說的正確性得到公認而形成的。學說是對於某種自然現象根據證據所提出的合理解釋;而定律是對於某種自然現象的說明;兩者性質是不同的,並沒有誰比誰重要的問題存在。換句話說,定律是說明"當事件A發生的時候一定會伴隨事件B的發生"這件因果關係;而學說是人們試著回答"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因果關係"這個問題。

其次,科學方法雖然名為"方法",但實際上是一種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邏輯。因為科學講究的是證據與合理解釋,在尋找有意義證據的過程常常會遵循某種模式來進行,因此這樣的模式才被稱為"科學方法";並不是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必須要"做實驗"才算數。

科學的本質如果廣義來看,就包含了科學的歷史與科學哲學。科學的歷史其實沒什麼高深的學問,大家都多多少少讀過科學家的故事,從牛頓運動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從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到華生、科力克的雙股螺旋DNA,這些用來讓大家對科學產生興趣的故事,對科學本質的論證而言,是用來當作科學哲學演進的證據。

或許有人會開始覺得這又是學院派的說法,自己所研究的東西好像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東西。其實我並不特別對於科學的本質有偏好,也不認為學科學的人或者學教育的人都應該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更不認為科學的本質可以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之後就可以了解的。說真格的,不了解科學的本質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