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1月 20, 2005

補習與教改

前幾天看到幾則新聞引用最近的統計資料,以課後補習年齡逐年降低與時數增加來顯示教改的失敗。我同意教改並不成功,但是學生補習的情況與教改並沒有很直接的關係,單純用補習來當作指標我認為是一種誤導。

造成補習業興盛的原因很多,社會的變遷其實讓補習的目的也有所改變,不再是單純的課業輔導與補救教學,大部分的課後活動其實是因為父母親都在工作,沒時間照顧孩子,與其去保姆家玩一個下午,不如去上點課學點東西,反正一樣得花錢,有"上課"感覺比較"一兼二顧"。有時候孩子因為班上的朋友去學才藝,所以回家吵著也要學,當父母的當然不能扼殺了孩子的興趣,自然得想辦法賺錢來讓孩子學點才藝,只是學才藝要花錢,父母親得花更多時間去賺錢,就少了時間陪伴孩子。長期下來,親子互動減少,親子關係逐漸疏遠,就算難得有時間聚在一起,父母親可能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溝通,孩子無聊在家煩人,不如送去"上課"... 就這樣惡性循環,跟教改真的關係不大。

在我高中大學那個年代,補習不外乎是為了考高中、考大學、考研究所、考高普考,前兩項當然是因為成績導向加上競爭激烈,學生升學壓力大,當時常常有重考生自殺的新聞,所以大家把事情怪罪到升學門檻太窄。現在教改(不管改得好不好)已經將升學門檻改到寬到不能再寬,而且因為太寬造成了目前高等教育的問題,反而提升了研究所補習業績,當年不太興盛的研究所補習,現在居然有人剛上大一就去補習準備考研究所!這顯然跟教改無關,因為教改只改得動國中國小高中。

以目前台灣的"教育"重心來看,其實最需要監控與改革的反而是補教業。目前補教業的市場目標與教改之前的制式教育太過相近且比重過重,混淆了教改的真正效能,甚至在教改背後捅它一刀,在大家把矛頭放在教改與老師身上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我們對於制式教育的不信任所造成的傷害?孩子不是教改的白老鼠,孩子也不是父母的棋子或沒人要的皮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