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22, 2005

優秀的科學家?

我朋友系上最近在徵求新的教授,請了一個日本人來面談並演講,那位日本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在猶他大學做過兩年博士後研究,從資歷上看來似乎很不錯,不過實際上演講的表現卻完全不是那一回事。我朋友說,那個日本人英文講得很快,但是有一半他聽不懂,演講的過程中一直在問聽眾懂不懂,有老師問他為什麼要用大腸桿菌來作實驗,他的回答是「因為比較便宜」。

名校的光環的確是會讓人多一點機會,但是能不能成功又是另一回事。一個成功的科學家不是只有埋首於實驗室之中就可以像居禮夫人或是愛因斯坦那樣,在實驗上有突破性發展也必須要跟實驗室以外的世界有所溝通才能發揮其價值。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科學家最常用的「溝通」方式是發表期刊論文,外界也最常用一個科學家發表的文獻數量與期刊的重要性來評判一個科學家的地位。然而研究做得好不好跟能不能被好的期刊接受並沒有很絕對的關係;就好像一道菜做出來人家願不願意吃有時候是由賣相好不好來決定的。世界上有名的期刊大概都是以英文出版的,這種情況之下,英文寫作技巧就變成了決定性的因素了。

另外一個與外界交流的方式是參加研討會,藉由在研討會中的報告來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推銷」出去。在短暫的時間內或是有限的海報版面中如何讓別人了解到自己研究的重要性與顯著性,除了口語技巧之外,組織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有時候科學家們會應邀演講,或是在應徵工作時需要想辦法把自己推銷出去,如何將自己的研究解說詳細卻又不至於鉅細靡遺而催眠聽眾,除了組織能力之外,又必須加上良好的表達能力與臨場反應。

不管是任何一種「溝通」方式,一個擁有PhD學位的科學家最重要的是邏輯推理的能力。寫科學性文章少了邏輯來支持文章架構會讓讀者不容易看懂作者想表達的重點;研討會中報告的內容不合乎思考邏輯會模糊焦點;演講內容沒有邏輯性會讓聽眾失去注意力。

PhD是Doctor of Philosophy的縮寫,意思就是哲學博士。一個擁有PhD學位的科學家與實驗技術人員最大的不同絕對不是在於誰擁有比較成熟的實驗技術,而是在於科學邏輯推演的能力。如果一個MIT的PhD連為什麼要用E. coli做實驗都不知道,那跟我碩士班時為了方便選擇綠豆當實驗材料有什麼不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