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15, 2005

教育的民主化思考

教育民主化的概念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如果把它像建構主義一樣直接套用在台灣的教育系統,我想下場應該是差不多的。許多概念上的東西常常會因為「名字」產生誤解甚至因而誤用,就像之前所提到的scientific literacy一樣,如果直接從名詞本身去定義然後加以延伸的話,就會產生兩種不一樣的解釋與做法。

民主,字面上的解釋就是「以民為主」,可是如果就一般的認知把「選舉」與「民主」劃上等號的話,那真是太過於以偏概全了。同樣的,教育的民主化並不是讓學生來投票表決要不要考試或者要不要唸書,也不是學校組成教師會、家長會來參與校務就算是教育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應該是在教學上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並且引導學生自主性的學習,進而能夠主動要求擴大學習範圍。

然而在現在這個號稱民主的社會之中,教育其實是極為專制的。我所談的教育專制也不是因為制度上的統一要求。教育上的專制來自於對學生在學習上的控制,教育主管單位為了「控制」而制定了許多規則,政府管學校,學校管老師,老師管學生... 層層控管之下,將學生的學習限制在框框裡面,久而久之,大家誤以為只有在這框框裡進行的才是學習,框框外的不叫做學習。

「學習」這個詞用多了,覺得自己好像是大陸人了... 大陸人所謂的「學習」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唸書」,我們的「主修」是他們的「專業」。這有點把話題岔開來了... 提到這個的主要原因不是我愛咬文嚼字,而是要強調「學習」的概念。有人把在學校裡的活動用「訓練」來代表,我認為這個詞只是提供了這個學校給了什麼樣的學習環境的訊息,不能代表學生一定學習了多少。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生的未來做準備,學校的功能就在提供環境(也就是適當的「訓練」)來讓教育更有效率。「學習」是另一回事,學習可以是有目的的,例如學開車是為了要能夠開車上路(或者有人是為了考駕照),也可以是沒有目的、無意識中進行的,例如學習如何待人處事。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共通點,不管是教育還是學習,主體都在學生身上,不是嗎?這就是我要提教育民主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學校教育的主角是學生,那老師的功能又是什麼?老師的角色和學校的環境設備一樣,都是用來輔助學生學習的。因為學生還在學習階段,還沒有修成正果,所以需要老師的指引與提攜,當學生迷失方向時,可以給予建議以供參考,而不是去「要求」學生該做些什麼事。

就像人民需要到達法定年齡才能行使選舉權,教育的民主化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意義不大,但是我認為在高等教育中,學生應該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從學習的過程中摸索思考未來的方向,並且為未來做準備。因為每個學生的方向可能不太一樣,因此太多的硬性規定有時候並不符合學生的需求。為了提升教育「品質」而設下過多的限制只會讓教育成果開倒車。因為當學生的努力只是為了滿足「限制」的時候,原本的最低門檻便成了目標,又如何能「提升」得起來?諷刺的是,這個以「學生都是懶惰的」前提所設下的許許多多規矩,到頭來真的訓練出許許多多懶惰的學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