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09, 2005

評鑑與測量

評鑑(assessment)與測量(measurement)常常因為統稱「評量」,所以被誤認為同一件事而混為一談。其實一般人比較會接觸到的應該是屬於「評鑑」的部份,例如期中考、期末考。評鑑的目的一方面在於了解學生學習的程度,另方面則是應該用來作為老師教學改進的參考;所以,考試成績不只代表了學生的學習表現,也是學生對老師打分數。教育上的「測量」則是用客觀的方式來評定學生的能力,用來作為他人對這個學生所具備能力的參考,例如智力測驗、性向測驗;這個能力的指標,代表了學生本身具備的知識與技巧,與老師的教學好壞是無關的。

評鑑與測量混為一談的話常會扭曲評量結果,甚至失去評量的意義。舉例說明,評鑑的目的是在了解學生是不是能夠吸收理解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如果將目的擺在區分出學生程度的話,有些學生可能不需要上課就可以名列前茅,有些學生可能努力了一整個學期,學了很多,可是還是得不到適當的鼓勵;或者評鑑的內容與教學不符,學生挫折感大,老師也無法了解自己的教學成果。

另外一個常見的錯誤是將評量結果拿來作錯誤的解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中基本能力測驗」。從名字上其實可以很清楚了解基測的目的是在測量學生本身在測驗當時所具有的能力,為了特殊目的(高中入學參考),所以能力指標僅用語文與數理能力來代表。但是因為大家無法脫離高中聯考的思維,將國中基測的結果認定為另一種形式的聯考,因此對於測驗的內容與結果斤斤計較:不可以超出課本範圍,課本太多本不知道該念哪一本,老師不會教讓學生考不好? 惡性循環的結果將學校變成大型補習班,老師得想盡辦法幫學生把所有版本的課本裡的所有知識整理起來「教」給學生,以免漏掉什麼會被家長怪罪教學不力;學生得用力把老師教的東西背起來,上學的最終目的變成是替基測做準備。

自從我轉行念教育之後,許多朋友會問我對於台灣教改有什麼看法?以上就是我的部份看法。教改失敗是誰的錯?嚴格說起來誰都沒錯,一團誤會罷了!

沒有留言: